【《中国新闻》报记者程小路报道】1999年,王跃文凭借一部长篇小说《国画》蜚声国内文坛,由此被称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但他直言这种定义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一贴狗皮膏药”,并通过之后的作品撕掉了这个标签,比如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小说《漫水》,描绘了一个田园诗式的乡村乌托邦。, 近日,王跃文的新作《家山》与读者见面,这部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南方乡村“沙湾”,其原型正是“漫水”,王跃文的家乡。《家山》书写了一个跨越五代人的故事,呈现的是作者熟悉的乡村民俗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王跃文说,他想通过一个乡村去展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湘西纵队”有原型, 2022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前的周五傍晚,在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楼里,多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媒体出版界和学界大咖齐聚一堂,热烈地讨论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家山》,活动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视频号同步直播。这场活动的主角,自然是小说作者王跃文。, 小说《家山》的故事发生在南方乡村“沙湾”,以陈姓为主的数百户村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劳作,老一辈中有年过七旬的乡贤佑德公,是村长也是道士的修根,年轻一辈里有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劭夫,留日归乡的扬卿,省城求学回来的齐峰等。他们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合作,解放战争……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在世俗又充满诗性的乡村图景中,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等冲突与争斗的命运变奏不时鸣响,一部波澜起伏的地方史志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王跃文在新书发布会上透露,《家山》一开始暂定名为“家谱”。十多年前,他在一个深夜翻看湖南怀化溆浦老家的王氏族谱,其中记载了祖辈、父辈走过的路。“特别是读到我的伯父辈、爷爷辈在1949年4月组织湘西纵队,跟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抗,迎接解放军进城。当时他们都是年轻人,这些革命青年在一个老地下党员的带领下一起成立(湘西纵队)这么一个武装,家家户户出钱出力,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把那份名单里的名字一个一个读下来。读完家谱后,联想到自己小时候从奶奶、母亲和村里老一辈人那里听过的旧事,便产生了‘不能不写这部小说’的冲动。”, 王跃文说,自己在创作时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史笔为文”,为此他翻阅了大量史料以及关于乡村研究的一些论著,小说里的很多细节都有真实出处。, 采用《红楼梦》的“复调式”写作, 在这场新书发布会上,多位嘉宾提到,《家山》中呈现乡村社会结构的笔调,是《红楼梦》式的“复调式”写作。王跃文说,他在写作时遵循的不是单一叙事逻辑,而是基本的生活逻辑,“这部小说也不注重简单的外在的冲突。真实生活并不是按照某位高明编剧的剧本去上演,我作为一个作家,也不愿意充当这样的编剧”。, 王跃文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常常流泪,甚至每天哭好几次。他的妻子、诗人张战在分享会上透露,夫妻俩居家工作时,自己在卧室,王跃文在书房,丈夫经常写到一半“闯”进卧室,告诉妻子“我把谁谁谁送上山了”(小说里的人物去世),一边讲一边泪流满面。, “我以为文学的第一要义就在一个‘情’字。我爱我的家山厚土,我爱我的父老乡亲,我写作的时候可以说用心安放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因为语言在这里传达的是血肉和土地的关系。”王跃文说,“所以像这种看上去很平实的写作,虽然没有多少曲折故事,但我觉得是十分动人的。”,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家山”, 此次活动中,不少嘉宾评价,《家山》内涵丰富、气势宏大,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王跃文也坦言,他力求写出一部有史诗品格的小说,“《家山》固然是我心目中的家山,但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家山,我写的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家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家山》中的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群认同乡村道德准则的人。“那些准则在小说中体现得很具体,比如懒人和‘二流子’是被看不起的。而所有认同这种乡村伦理的人,都从普通人变成了英雄,要么从一开始就找到救国道路,要么中途幡然悔悟加入了抗战队伍……说到底,这个小说最本质的英雄是中国的文化,是在基层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向善的、向好的、积极的、求大同的、求仁义的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是农民陈有喜,没读过书,但聪明、勤劳、仁义。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根性”确实在乡土中国。刘大先说,“中国人很少谈‘爱’,爱是一个现代概念,我们讲的是情和义,情和义构成中国人根性的基础。即便你是农民,他是乡绅,大家立场不同,站位不同,但有一个东西能把大家联结在一起,那就是中国人的情义。”(完)(《中国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