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敦煌学研究遇“新题”:学科发展亟需“破圈”

编辑:admin 分类:滚动新闻 时间:2022年8月21日

  中新社兰州8月19日电 题:百年敦煌学研究遇“新题”:学科发展亟需“破圈”,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百余年来,在全世界敦煌学者深入研究下,逐步揭示了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及其蕴含的珍贵价值。敦煌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与社会共享,敦煌文献、艺术、考古、史地等各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随着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迈进,敦煌学发展也亟需“破圈”。,  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围绕“敦煌学研究的问题与使命、瓶颈与发展以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等重要命题,敦煌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  敦煌学学科自身发展亟需“破圈”。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看来,敦煌学研究站在新的时代潮头,面临着新机遇、新使命。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敦煌文化艺术全球共享带来新方法、新手段;公众文化自信增强、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促进敦煌学成果转化,不断丰富文化滋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表示,从最初的寥如星辰到如今满天繁星,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参与敦煌学,所涉领域之广,可以说是几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国内外出版的各类敦煌著作图录达3000种以上,但是最前沿的成果仍然不多,“高精尖缺”的问题仍然存在,考古成果转化为文明史的国际影响还不够。,  “2018年,我们中亚考察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夫罗夏历史博物馆,该馆馆长是著名的中亚考古学家。当考察团赠送呈上《敦煌》画册时,他竟然不知道敦煌在哪里,更不知道敦煌是一个文化宝窟,因为他们就不关注和研究佛教。”葛承雍感慨道,当地距离中国并不遥远,专业研究者都不知道敦煌,其他人可想而知。,  此次经历促使葛承雍意识到,中国敦煌学研究与世界学术界沟通互鉴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再沉浸过去的“国际显学”陶醉中。正如很多老先生都说敦煌学研究“格局要大”,要充分利用敦煌窗口和平台作用,不仅仅是单纯“打造”品牌,而是转化、共享科研成果,深度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敦煌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出土文献、艺术品等各类文物6万余件。基于敦煌石窟、敦煌藏经洞、敦煌及丝绸之路文物等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国际性显学“敦煌学”,持续一个多世纪方兴未艾。,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刘进宝指出,由于受教育背景和学科壁垒、分工,大多数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者,对近现代史较少涉及,也很少关注近现代文献中的敦煌学学术史资料。而研究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学者,一般缺乏唐史和敦煌文献方面的学术训练。从而使敦煌学术史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有些问题甚至以讹传讹,影响了敦煌学的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荣新江说,目前敦煌藏经洞文献已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献显得鱼龙混杂。,  荣新江表示,纵观一百多年敦煌学研究,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及时关注学术研究的问题点,采用新方法,增进跨学科研究,才能够让敦煌学开拓出新的学术天地。因此,应当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来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的方法。(完)